最近欲写《周易》(哲学、非算命)系列笔记,但是又迟迟不肯下笔,为何呢?一是时间有限,二是精力有限,三是学识有限。既考虑到这三点,为何还要那么傻傻地欲把自己逼上易山呢?终于在经过了三分钟的漫长思考后,又得出了如下三条截然相反的洒论,于是乎,又致有了继续写下去新的动力;在去简就繁后,总结出如下:
第一:可以温故。这是一个为自己将来作打算的智慧办法。即等到了将来某一天,我若已经老去,还可以在春天里随意读读自己曾经的作品;让自己不至于因没有“故”可温而埋葬。而至于现在的“故”中尚有多少可温的问题,则目前并无说实话的打算。所以暂且先听友人建议:“静坐常记笔记,闲谈莫离周易”,是接下来要坚定的方向:故我且须在有生之年,用坚强的意志,张开自己的双手,挥洒自己的热情,尽情抛下自己辛勤的汗水;每日泼出自己珍贵的口水,每月怀着对自己过去与将来的一概崇敬之心,以每年让自己都成为一个“想当年有故事的人”。
其二:可以知新。据说曾发现新大陆的那个家伙,便是把“知新”作为一个提高自己的众妙之玄之又玄之法门的,所以他才变得如此地神通广大、霸气外露,致使了其即使做了坏事仍旧还能光明正大地在历史课本上毫无畏惧。因此,杨易德觉得要努力“知新”,因为这是提高自己霸气的不二法门:余相信,只要肯努力地坚持笔记下去,即使上不了课本中的历史,也至少可以在杨易德算命史记中狠狠地载上一笔。
其三,这也是最重要的,此便是:“搁置笔记,共同开发”之原则不可动摇。——这是一个先进的旧理念,但是这个旧理念的先进策略却始终不可抛弃。——其实,打小时候老师就教我们要天天写笔记,而那时候杨易德因为不幸中奖而成为了“乖孩子”,只是没想到,这“一失乖却成千古写”了。——莫怕,且只要时刻记住那一点:对自己狠一点,始终要有“即使留不下汗水也要留下天天之口水的标本”决心,只有这样才能杜防自己的未来全都是梦,而不致在将来失去了过去那所谓真真切切之一切可供别人开发的回忆。
此外,正所谓“既写之,则公开之”;本着大同之心、利他主义、杨易德还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写下去,将一贯的分享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而始终让祖国的、善良人民的优良传统尽情发挥到笔记的第一线,为祖国的未来的壮大作出哪怕只一丁点的绵薄之力,到最后:甚至为祖国不惜作出一整片棉花之力也好。
当然了,《周易》中含有巨多的哲理成分,这是作为一个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算命”、“易技”方面的“非哲学家”、“非考古学家”、“非文言文学家”者来说,明知道这方面并不是最适合的、最得心应手的,——这离这个世人都希望遇到最好一个错别字都不会打的人来写的要求来说,本已相去甚远。但是,尽管如此,便更要写了,因为:“从来都对未写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这是我最大的特色(当然:女人除外,因为除了尚未出现那个老婆,杨易德目前是不近任何其它女色的);这也是我从来绝不放过任何猎奇的机会之个性流露的表现。当然了,此最后所云者,亦是统纳以上三点但却远超以上三点的总的一线纲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