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善信问:“道法施法过程,是否都是像宫观里那样需要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的?”,其实不然,人们常在道观里见到的敲锣打鼓属于道教的科仪。
夫载道之万器,非其道之真一。修道之术千种,非其法之独尊。法门种种,不过祖师圣贤者,根据世人执着而创造,渡人演化之物也。
道教在教义上,主要依经。在行法上,主要依照科仪和符咒。
那么,科仪和符咒哪个更有效果呢?这就首先要明白它们的来源、作用形式,以及使用区别。我们分点阐述:
一、科仪的原理与作用
首先说科仪,高道的科仪肯定是有作用的。它第一作用首先是做给祖师神明看的,第二作用是做给世人看的。做给祖师神明看,是为了以诚意感动仙真下降,从而可以帮助处理一些事情,或者赐给一些福分。而做给世人看,主要是为了与世人结缘。
但科仪在原理上,离不开一个核心,那就是“感动祖师”。哪怕你只是三拜九叩,一直这样做个不停,只要有神明挺你,一样会因为有所感应而有所效果。你再将这个动作演化成更多礼节标准,于是就形成了某种科仪。但是如果没有顺利完成这一环,或者祖师不扶持,那么就会难免流于形式了。所以它必须是道行造化很高的道士,以诚念叩动仙真,才能真正发挥更强的作用。
二、科仪与符咒的行法要求区别
话说当年祖天师创教时,科仪大多属于普传性质的,也就是学习它的门槛本不高,以前是门外弟子主要学的内容,因为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传道,演科,用来宣道门的威仪作为主要作用;以此让外人震慑,从而与道门结缘。
而过去的天师符咒,却是不可轻易外传的。祖天师的符当初只传嫡系子孙,也就是下一代储备天师。剩下的就只传给了通过考验的两个弟子:王长赵升二人。所以只有内门弟子,才能有机会得到符咒秘传。而其他的弟子,就只能先学科仪。
由此可见,符咒在行法的要求上,是比用科仪行法的要求更高一些的。
只不过,由于科仪具备更强文化载体的作用,所以在今天这个社会更加具备普适性。也因此导致世人以为科仪就是道法的全部,或者但逢行法必依科仪。不依科仪便以为非法,从而对道法产生了误解。
实际古代很多高道祖师,丹经内炼,灵符外用,内修思想,外立功德,心行双修,阴阳两诠,从而成道。很多开派宗师,并不会且也不需要用科仪,反而使用符咒更多一些。有修为的道士,甚至随便讲一句话都会灵验。(比如相传的典故:萨守坚祖师一句话,焚了王灵官的庙宇.......请自寻搜索王灵官如何拜萨祖为师的典故)。但是也恰恰是这些祖师,得道之后偏偏也喜欢自行创立一些科仪,在其自身扶持下,科仪也可以作为普传性的道法形式存在,以供其众多弟子使用,自此也使得科仪渐渐成为道法常用的一种。
比如当初祖天师创立道教,他处理事情肯定是直接用符,不可能跑来敲敲打打,唱唱跳跳几个小时的,所以当法权很高时,符就因为更直接所以更重要了。而作为众门人弟子,由于要跟广大普通老百姓结缘,用科仪,显得更有威仪,让老百姓觉得道场更加庄严,不由得生起恭敬心,这种时候,科仪就发挥了其重要的庄严道场之作用。
所以了解了这些,就不难区分科仪与符咒的主要重心在哪里了。
三、科仪与符咒的本质
科仪的起源,其实就是诚意加礼仪的规范化演变。科,就是针对某方面类别的问题。道士处理每个问题时候,若要祖师扶持,经常需要上书天庭,但是若将所有问题归类,进行规范化科仪,就不用每个问题具体写得那么细致,祖师看到类似科仪一下子立马可能感应甚至响应。
所以科仪生效主要靠一门祖师爷暗中扶持,以礼敬来感动祖师,感真人神明下降来扶持等。只要诚意到,就可能有作用。
而符咒,却更注重权限。首先是师承与神明的授权,符的本质是创符宗主神明与执行者的契约,修符法者得到祖师和神明授权方有其执行权柄,则得其印得其法,故符常盖上印,也就是象征权柄。得此之法师以此符契出,则必有行使执司者,除非法师修得的符印权限被祖师或者神明收回,否则对应法门等级之法师只要行符,纵使祖师真人未降临时,执司者同样得执行符令如山,不可违抗。
可见在道法的灵验程度上,不是科仪无用,也不是科仪就等于道法。不是会科仪的道士才能叫道士。相对符的作用更直接,但是使用不同等级的符,对修法者的等级修为上是有设限的,等级越高的法师,才能行使更高等级的符咒。但在行使对应符咒之前,必须拿到对应授权。若无授权,行符必然无效。
所以不是科仪没用,也不是符咒就不如科仪。科仪的创立也有其祖师用意,两者并不相驳。这万千法门妙用,本共一道为体。各人根据需要,取而用之。更以修为不同,自然灵验程度结果不同。
一个修道有成者,起心动念就是法,一点灵光就是符。他去做科仪,一样有用。因为祖师爷力挺时,跪下来说一句话就有用,更何况搞这么隆重,用整套的科仪。
所以可见灵验程度核心不在于形式,关键还在于法师修为,得到的授权程度等。
四、现代道观为何常以科仪为主?
现在道观常以科仪为主,这是有原因的。科仪是文化的载体,以科仪演教,可以让世人同时接触法与经。但是由于科仪的种类还是太少,外面那些用科仪的,最后碰到具体问题了,有很多还是会去用更加丰富的符法去解决。
五、科仪与经韵的关系如何?
科仪是脱离不开经韵配合的,把经用戏曲方式念出来,加上音乐,所以就有了经韵。这样可以使得道场显得更加庄严。
科仪与经韵合一,是经文和音乐的组成。由于世俗地方戏曲多扎根于民间,多不离俗化。所以如果硬要加上韵律,就得改编,让音乐变成让人听着舒服的“仙乐”,节奏上必须舒缓。和乐疗一个道理。这就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道教音乐。
所以道教音乐是人创造,不是神明创造的。名“仙乐”,而并不是说放了这个音乐就一定能感应神仙下降。
用这些乐器再配经,让世人根据对这种音乐的执着和对经文的执着,作为载体,来渡世人与经与道结缘。才是最终目的。
但是历代高道祖师,既志心修道,必然博览群书,所以这些对真正的修道人意义较小,是对外普渡众人更有意义。因为真修道人,更着重直接看经,直接悟理;见性成道,知理安命。
道德经云“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视而不见,名曰夷”。
又说“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
所以一切文字,音声,皆本非大道,亦非神传仙旨。只不过祖师根据世人执着人为而创立。
科仪经韵,本质就是五音五色;它只能作为法的形式存在,但是它不能代表道的本身。若世人执着于此,皆不能得道。但是它们可以载道结缘,所以五音五色,对于凡人结缘为神器。神器不可私用,渡人而已。而祖师高道已得要旨,内在于勤修心性,外在于积功累德。内外刚柔心行并立,自然成仙成圣。
夫载道之万器,非其道之真一。修道之术千种,非其法之独尊。法门种种,不过祖师圣贤者,根据世人执着而创造,渡人演化之物也,非道之本身。初执之,是结道缘,是进。再执之,是道障,是不能退。不能进退自如,则障有而无离于虚,其溺于法而驳于道。
而符箓,是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事情的。以符行法,主要在积功渡人安命为主,不在渡人了性。所以符箓是修道者的法,是术,是修道者众多法门重要一环,是道心驭术的外用。
而最终真正能让众生了性的,是经,是理。科仪和符箓都是结缘累功之法门。只是此缘此法又实有大作用,有大功劳,有大妙用,故尚有大必要存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