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关于绝学无忧的描述有两个版本片段:
帛书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这段文字分属通行本第19和20章)
郭店楚简本: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绝学无忧。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
就老子文版本来看,楚简本是目前最早的节抄本,属战国中期;帛书本是最早最完整的抄写本,属秦末汉初。
怎么理解绝学无忧呢?是不学习就没有忧愁没有烦恼了吗?
杨易德的理解:越学越多,这就是‘为学日增’。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多,疑惑也就越多,也就越容易被所知得局限束缚真相。所以就得‘为道日损’,把所学的东西,不要当作绝对标准,那只是知识,是术,不是道。所以要悟道,得从所学的知识中脱离开来,提取背后的真相时候,所学的表面知识就不存在价值了。这就是绝学无忧。
个人观点一:知多则惑多,知少则惑少。不知则无惑,知彻则惑无。
要想惑少。只有不知。想无惑,则要知道得彻底。但是知道得彻底,就得抛弃所学知识,认知背后的本质。所以知识,是让人认识背后本质的一个桥梁,不是彼岸。人到了彼岸时候,桥梁也就不需要了,这就是绝学。
人到了彼岸了,就得到真相了,就得道了。就不会被所学的知识束缚局限而产生疑惑烦恼了。这就是无忧。
个人观点二:先有学。才有绝学。
绝学无忧,绝不是不学无忧。不学就是无术,不是无忧。
无忧,是道的状态。是通过绝学才能做到。无术则是不学的状态,学了就是有术。学完只是有术但是尚且无道,所以学完之后绝学,是以术悟道而不执于学术之后的无忧。
前面说过:“知多则惑多,知少则惑少。不知则无惑,知彻则惑无”。学的越多,被知识束缚越多。它只是为学日增,却没有为道日损。没有将自己被知识的束缚降低又降低,缺乏这种道的状态。
比如科学家知道得越来越多。但是疑惑也越来越多。所以有时候只用所认识的东西去理解万事万物,是愚蠢的。要想知道彻底。除非悟透背后本质。这种状态就是得道。
没有得道之前。要损之又损。就是不要被知识长了自己的傲慢自我。不要以为一切知识是真理。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不会用所学的知识,去界定万事万物。更不会只以所学知识,去作为一切事情。有时候反而不执着于它。要不断地减少这种执着之心,以至于到最后发现真相。则“无为无不为”。就不是刻意去做事情。却能真正做好每件事情了。这是合道的状态
关于版本的问题:
有人说应用《道德经》哪个版本来解释更好,其实不必执着什么版本。世上的文字,只是载体。要发现背后的道。是有为之术。要得到无为之道。就不执着于它。就是什么版本让你领悟背后的道,那就是有意义的。哪怕这个版本是伪造的。它只是桥梁。能让你过河的桥梁,它就是好桥梁。执着哪个版本更早,于是执着于了知识层面,是不悟道的。
茅坑里拿出一本小孩写的破书。只要能让你领悟。它就是真经。
真正的经典,若看的人执着。那就不是经典。是让人走火入魔的葵花宝典。
悟道的人若执着《道德经》的知识层面,如同武功高强的人执着有一本葵花宝典这样的秘籍一样。实质。武学的精髓。不在书上。在心上。一个高手学到绝顶武功,也是术。最后其武功不过自绝之路而已。
故没有心性的修持,则身奉道的经典者,同样不能悟透大道之理,盲目求学问,则执于所学所知,因认知局限,从而产生障碍,反倒阻挡了对背后真道的理解。